昨天,我市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成绩,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动员全市上下在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努力完成建设文化名城的新任务,开创文化强市的新局面。 市领导范燕青、于超、邹宏国、杭天珑、俞志平、孙国建、路浩、沈瑞卿、季忠正、徐缨、朱龙虎、王成斌出席会议。 市委书记范燕青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文化常州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他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范燕青强调,当前,我市文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必须围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形成亮点,扎实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市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切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快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要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做到“两个高于”:财政对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五”时期。重点增加对农村的文化投入,增加对直接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服务。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印刷广告等优势行业,积极培育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出版发行等行业,形成以重点文化行业为主导,相关行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确立我市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名录,实施重点(骨干)企业培植计划,通过产业引导资金扶持、财税政策优惠、提供综合服务等杠杆,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企业,提升一批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实力,形成我市文化企业既多又强的发展态势;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实施好“六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和艺术名家工程;大胆探索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坚持走本土人才培养和域外人才引进并重的人才建设之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会上,公布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常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机遇,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为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面提升常州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具体目标是:2010年上半年,全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到位,公益性文化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到位;到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我市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把我市建设成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江南文化名城。 市委副书记邹宏国主持会议,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金坛市、武进区、市文广新局、常州广播电视台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辖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宣传部长、政府分管领导,发改委、财政、文化、广电、文联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科理论部分专家学者,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