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披风沥雨,五载春华秋实。 一个个重大项目被实施、一条条骨干道路在延伸、一幢幢高楼正耸起……时间流逝,但那一幕幕发展的场景仍在延续。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是富民方针有效落实、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五年。”天宁区委书记汪永健的话,是对这段大发展时期最核心的注解。 厚积薄发。天宁正以一种令人惊讶的速度释放能量。 经济是中心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一组数字为汪永健的这段话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6亿元,财政收入27.72亿元,五年年均递增均在20%以上;2001年到200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8家,营销额超1000万元的商贸企业达216家,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2个;五年累计新批三资企业215家,协议利用外资6.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6亿美元,自营出口24.06亿美元,53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进区落户。 经济实力的跃升和发展后劲的增强来自于强大的园区经济。天宁以开发园区为龙头,走集约化、品牌化、高科技、高附加值之路,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凸现集聚效应。2005年,区内的两大省级开发区——常州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东南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8.5%、57.9%和59.4%,五年累计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区总量的84.9%和78.4%。 在此基础上,天宁紧紧依托和发挥两大省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制造业。目前,两大开发区内集聚了森源开关、滚针轴承等一批机电行业的“单打冠军”,并拥有艾贝服饰、东恒集团等一批产出高、效益好的纺织业知名企业,纺织服装行业完成产值和销售均占全市总量的30%左右。 开发区还先后规划建设了纺织、机电、生物科技特色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6亿元,建成园区道路106公里,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座,110千伏供变电所4座,热电厂3家,河水净化厂2家,形成了完备的集中供电、供气、供水、治污网络。 如果说制造业造就了天宁过去五年的辉煌,那么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天宁下一轮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全市规划了100平方公里核心区,天宁占到了40%。这为天宁实施错位竞争,率先破题“现代服务业”,大手笔推进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提供了空间。 “在全市‘一体两翼’的总构架中,老城区继续比拼制造业已不可取。天宁的差别化优势和发展后劲,在于服务业。”汪永健表示,“十一五”期间,天宁将完成产业结构“三二一”的布局,经济总量要翻番,服务业比重要由目前的44%上升到60%左右,制造业板块则压缩至10平方公里内。 富民是核心 “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改革,我们支持!”茶山街道浦前社区居民王德大说出了心里话。去年6月28日,茶山街道浦前村在全市首家试点撤村建居暨股份制改革。浦前社区2275名农转非时世居本村的原农业人口成为天宁区浦前村股份合作社的股东,按每人从事农业的年限和工作情况,分别享受0.3股至3股不等。年终,股份合作社将根据资产运营利润,按照股份进行分红。 在全市规模最大的“新市民公寓”——青龙新市民公寓,3.45万平方米的新型社区可供4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每年租金上百万元。而在三年前,这些占地面积仅20亩的土地上种出的粮食,只够维持当地农民的温饱。 ……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这些仅仅是天宁富民的缩影,5年来,更多的措施被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民富。至2005年底,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达2.4万户,注册资本89亿元,民营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达到96%,税收贡献率达到86%。 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帮民富。五年累计净增就业人员7.9万人,再就业培训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完善收入增长机制保民富。积极贯彻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创新工资协商制度,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持续增加职工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民富。全区参加养老、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6.11万人、5.15万人和3.8万人,城乡低保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保障。建立健全覆盖残疾人、贫困党员、困难职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帮困网络,累计发放扶贫帮困款3539万元,募集各类善款2268万元。 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07元,五年年均增长13.7%和10.1%。 人文不放松 经济实力上去了,百姓手里有钱了,发展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更不能放缓。 “把群众最喜爱的节目搬到广场上演!”连续17年的天宁广场文化,为人们献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近5年来,天宁广场文化活动,更是从简单的夏夜纳凉消夏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特有的文化品牌。目前,天宁广场文化活动已在广场、旷野上演200多场文艺节目,60余次艺术展览,排演文艺节目千余件,参与群众已过百万人次。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区、文明城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天宁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深入推进。100所“新市民学校”向新市民敞开免费培训大门;“文化楼道”、“小论坛”这些新载体深受群众欢迎。如今,天宁已有国家、省、市文明单位(标兵)83个,省、市文明村(社区)51个。 与此同时,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投入2.46亿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学校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城乡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顺利接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医疗救助体系,成功抗击“非典”,被首批确认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顺利通过省“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区检查验收;社区建设全面深化,社区硬件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190万元,积极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