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间,城市建设从十亿投入到百亿投资,常州迎来了城建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指挥者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建设者披星戴月,戎马倥偬。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镜头一:2006年4月5日下午6点,富都商贸大饭店。 面对热情而真诚的市长王伟成,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慷慨激昂地说:“选择常州作为投资乐土,是我们最英明的决策。尤其是这次随香港考察团察看了其他城市后,我觉得还是常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常州的行政效率最高,常州的人居环境最佳。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这就是最优的发展环境,我对自己在常州的投资充满信心。”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放、高水平建设,常州在过去几年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促使香港路劲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来常投资;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增强了他们在常投资的信心,一再追加投资。 截至2005年底,我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其中有37家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在常投资115亿美元。全市涉外税收约占国税收入的四分之一,按照2005年国税总收入110亿元计算,我市涉外税收大约在30亿元左右。除此,这些纷至沓来的外资企业还为常州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畅通南北,方便出行 镜头二:2005年10月8日,上午8点半,刚刚通车的青洋路上。 陆敏驾车驰骋在双向六车道的青洋路上神清气爽,他由衷感叹:“这条路修得太好了!”他在东南经济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可家住新北,原来从家到工厂要辗转好几条拥挤不堪的马路,开车没有四五十分钟搞不定。现在,有了南北通畅的青洋路,可以节省一半时间都不止。他感慨直言,这几年常州大刀阔斧的建设,真的是为常州人创造了很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曾经,晋陵北路上面是一片荒芜的杂草;勤业小区与白云新村虽近在咫尺却没有道路沟通;一些偏远村庄因不通公路而开不进公交。5年多来,我市从完成13亿元投资到完成100多亿元投资,迎来了常州城市建设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 5年多来,我市对外交通建设取得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全长110公里的城市公路大外环全线贯通,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的快速通道。市区道路总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已由2000年的10.68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7.89平方米,建设了长江路、龙江路、青洋路等一批骨干道路。这一条又一条的通衢大道,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改善居住,造福百姓 镜头三:2005年1月11日上午,蓝天花园门口。 孙梅梅拿到蓝天花园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由于城市改造,她家成了被拆迁户,当面对15万元的拆迁补偿费,全家都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政府建造经济适用房,让她把家安到了蓝天花园。孙梅梅一家走进这个紧邻五星公园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都愣住了,这个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景观优美、质量优良的小区简直就是个花园小区。置身花园般的新小区,孙梅梅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开始我害怕拆迁,但事实上拆迁改善了我家的居住环境。因为,如果不拆迁,靠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么好的新房子!” 几年来,我市在热火朝天地大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房工作从试点开始,通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操作办法,建立了特困群体的社会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1100户左右“双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建设经济适用房近30万平方米,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土地收储项目拆迁中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和社会低收入家庭住进了花园般的新小区。此外,近年我市还建设了55万平方米向拆迁户定向销售的商品住宅,解决城市建设中被拆迁户的住房安置问题。五年多来,市区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已由20.2平方米提高到28.1平方米,自有住宅拥有率由87%提高到94%。 “拆旧为建新,建新为人民;建设常州城,造福常州人。”几年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幕幕镜头和一句句感言,正是市长王伟成这番肺腑之言的最好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