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常州 > 正文

建设常州城造福常州人系列报道二有情拆迁大笔写人和

作者: 来源:常州日报 日期:2011-11-09 人气: 标签:
  发展不破不立。没有一定强度的拆旧建新,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就只是一句空话。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近年来,我市在依法拆迁的同时,注重贴近群众,有情操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零距离”拆迁模式。真正把“天下第一难”做成“得民心、顺民意、体民情”的民心工程。
  阳光操作,把政策掰开来揉碎讲
  拆迁户王敏华,一签完拆迁协议,就敲锣打鼓来到红梅公园敞开扩建工程动迁指挥部,送上大红锦旗。“政策公开透明,补偿没有水分,这房拆得我心里舒坦。”
  把每个环节都放到阳光下,让群众心中明明白白有本账,这是我市拆迁工作的一条准则。几乎每一个动迁项目,都体现了这个思路:相关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动迁户的情况及房源均张榜公布,一碗水端到平;动迁政策、补贴标准一律公示,确保先拆者得益。
  “以往‘动迁难’,症结在于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对信息不掌握,怕先走吃亏。”天宁区分管拆迁的副区长杜彦表示,只要把政策说清说透,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前后一致,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欢迎。
  嘴说不倦、腿跑不软,奋战在一线的拆迁干部职工们,搭起了一座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在健身北路动迁地块,曾有人不理解拆迁,动迁组反复上门做工作,不讲大道理,只是为其算拆迁补偿、残值利用的对比账,算旧城改造促进城市的发展账,让群众从根本上扭转观念;常金路拆迁难度大、时间紧,工作组把拆迁政策与群众实际捏在一起,经常深更半夜还“泡”在群众家,剖析每一条政策,解开他们的心结……
  把政策掰开来揉碎了讲,让群众心里有了底,支持拆迁也化为自觉行动。去年以来,我市各项重点拆迁工程均进展快速,各界评价都很高。
  换位思考,把每间房当自己屋拆
  把政策用足、用好,不仅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动迁工作人员坚守的原则。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动迁居民把利益谋好。
  宝塔新村居民王珍大,以前一家五口挤在不到25平方米的小屋内,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动迁组一次次地为其调整安置方案,最终安排了一套147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全家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拆迁户莫孔成迟迟不签约,动迁组半夜登门陈述利弊,在截止时间的前两个小时说服了他,为其争取到了一笔险些“飞”走的奖励金,事后他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将心比心,把群众的每一间房当成自己的屋来拆。“凡是群众应得的一分也不能少,凡是能够为群众争取的实惠就千方百计去争取,绝不能让他们吃亏!”钟楼区动迁办负责人这样说。
  这种“换位思考”,让群众们从心底里支持拆迁。在许多拆迁地块,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一幕:不少动迁户在签约后,成了动迁组不拿工资的“编外人员”,主动去企业、社区、邻家宣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倾注真情,把拆迁户视为亲人看
  “要是没有政府,没有这些干部,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办呢!”家住青山路114-1号的黄春如患有严重肝病,妻子高位截瘫,儿子在常州工学院读书,家中生活非常困难,这次他的住房被列入了旧城改造动迁范围。负责动迁的天宁区外经局副局长丁建明带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一边热情安慰,一边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不但按政策在经济补偿上给予照顾,还为他落实了一套安置房。
  “失地不失保障,多亏了政府!”在常金路改造工程中,西林吴家村的吴亚伟虽然失去了土地收益,但是钟楼区政府拿出10万多元,帮他和妻子办理15年社保,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
  不能感情用事,但必须带着感情工作。每一个身处拆迁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都坚定这样的信念,要把每一户动迁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除了把利益谋好,各级政府部门把住房安置、现金补偿、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让群众真正享受拆迁带来的好处。
  城市建设为人民,“有情拆迁”暖人心。以真情、温情和热情,我市拆迁正大笔写“人和”!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