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常州 > 正文

城乡统筹舞台上的钟楼舞步

作者: 来源:常州日报 日期:2011-11-09 人气: 标签:

  提及钟楼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繁华的街市、发达的商贸……不过作为钟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1个行政村、9万多村民的存在却彰显着一个事实: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将是钟楼须长期求解的重要课题。
  虽然41个行政村绝大多数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城中村”,但是“都市里的村庄”内外,农村人与城市人一度泾渭分明,这种隔阂来自于环境差别、来自于待遇的反差,更来自于生活方式的距离。当钟楼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将“城乡一体化”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消弭落差的舞步是否有力、是否流畅、是否踩到了鼓点上,就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在未来的舞台上舞出成功、舞出风采。
  大道纵横,僻壤变成新通衢
  43岁的陈彩凤嫁到西林街道20多年了。“娘家人都说我嫁到了常州城的脚跟底,可我这城边上的人想去逛逛南大街都不容易呢!”以往陈彩凤进城,先得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花园地区,然后再坐公交到市中心,这一来至少一个半小时。“西林路不好,多少年镇上都没通公交车。而且进城就一条常溧线,非常拥挤。”不过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西林进城的路多了、路好了,还有多条公交线路打此经过,陈彩凤再去市中心的话只要半小时,这下她觉得自己离城市真正近了。
  曾几何时,钟楼区城乡之间的环境存在着巨大落差。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齐全的公共配套设施仿佛与农村人无缘。为此,钟楼人特别提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是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而在这一工作上,钟楼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他们耗资80万元编制、将于年底出台的全区发展规划突出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思路。在发展实践中,仅今年一年,钟楼区涉及到城郊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就有运河南移、城西客运站、西港区建设、长江路、龙江路、荆川东路、常金路、林兴路、梧桐路、勤业西路,辖区内“四纵六横”的骨干道路网初见雏形,青枫公园二期、五星公园、新闸公园、绿色通道建设、景观路建设则让各地农民开窗见景观、出门即花园。近年来新建的220万平方米农民安置小区让数万钟楼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自来水、供电、污水排放早已实现全覆盖。
  以往的西林坐拥“西大门”的黄金位置,却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难逃闭塞命运。但是近年来随着常金路改造、新312国道建设、运河改道和龙江路、邹傅路、梅庄路、学府路的大规模开工建设,西林已成为可以直通各辖市区的新通衢。难怪陈彩凤说,等在外学技术的儿子毕业了,就动员他回西林发展,现在条件这么好,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找到“金饭碗”。
  体制更新,农村娃共享蓝天
  新学期即将开始,五星街道汤家村委的小学新生们终于可以“无障碍”就近入学了。作为城中村,汤家离白云小学不过咫尺之遥。可是在以往,“农村娃”和城区学校之间却仿佛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想就近入学还得缴纳一笔择校费。就为这个,绝大多数汤家孩子最终选择了离家很远的谭墅小学——一所乡镇学校,也是多年来他们的学区校。城乡间的壁垒让汤家村的孩子们受了不少罪,早出晚归不说,遇到刮风下雨路上更是不安全。
  这个难题牵动着钟楼区委、区政府的心。今年起,有关城乡学区间的“坚冰”开始逐渐消融,和汤家村委一样,钟楼区共有6个“城中村”被纳入学区调整范畴,这些村的孩子们不用再顾虑什么城乡区别,不需再舍近求远,更不用额外缴纳择校费,就可以进入家门口新的学区校——以往对他们来说颇为遥远的城区小学。
  类似的“同等待遇”还体现在钟楼区农村教育的方方面面。区长金建勇表示:可以说,钟楼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改造。
  去年,钟楼区各乡镇中小学的625位在职教师、483位离退休教师首次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和城区老师实现同步,在职教师的年终奖还被列入了区财政预算。农村小学教师配比也从1:21变成了和城里相同的1:19。农村中小学的校长首次拥有了法人地位,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需要为了500元的教育经费开支找乡镇一把手签字了,学校迎来了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区财政将乡镇中小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全部揽下,农村学校办公经费普遍不足的窘境一举化解。以往是有门路的农村教师千方百计往城里调,现在是城里优秀骨干教师纷纷去农村挂职,并且提拔、评中级职称之前至少要在乡镇学校锻炼一年。钟楼的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中,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正从城区源源不断流向农村……
  迈向现代,生活方式城市化
  在钟楼经济开发区,“听娣饭店”小有知名度。店主人许听娣对于生活现状特别满足,“现在一门心思把生意做好,也没什么后顾之忧。谁能想到呢,像我这样没进过一天厂的农民,老了还能每月拿退休工资。”和许听娣一样,钟楼开发区早在2004年就对8个村委1.5万农民的保障问题进行了妥善安置。凡是符合年龄要求的村民都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说,这些参保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以和城区职工一样靠退休金生活。其他年龄档次的农民在社会保障上也都有了令人满意的“说法”。据钟楼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仅为农民买社保一项,他们每年就要支出2500万元。
  基本保障问题解决了,农村人看病就医难题也有人管了。眼下,钟楼农民100%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再也不用“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了。与此同时,每个涉农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疾病治疗,这些服务中心还多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农村人不仅小病可以不出村,而且也能在村里学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了。
  内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伴随着管理方式的悄然变化。在钟楼,“村转居”工作全面展开,41个村委会同时也挂上了“居委会”的牌子,自然村小区式封闭管理、农村规划的全覆盖、城管机制的城乡同步,这些在钟楼农村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永红街道为民村为了村转居工程,已经编制好了详细的村级规划,住宅区、服务区、工业集中区都在这份规划上尽展蓝图。村里实行了物业式管理后,原来一年失窃三次的村民钱某直呼可以“吃颗定心丸”,不用担心城郊接合部的治安问题了。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