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富裕,日子殷实——令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境界。《“富裕常州”建设纲要及三年行动计划》闪亮登场,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常州人幸福生活的大门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开启。 创业富民: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 【创业故事】45岁的储小平,197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金坛化肥厂当工人,1989年5月因企业停产而下岗。小储选择在农贸市场做水产生意踏上创业路。1995年水产养殖形势看好,有“一只螃蟹值一箩稻”的说法,当年只有31岁的储小平毅然放弃收入不菲的批发业,承包了93亩围网。然而,由于市场变化,6年间储小平累计亏损达200多万元。 创业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2001年,储小平瞄准“渔家乐”餐饮休闲市场,投资32万元购买一条两层楼的餐饮休闲船,停泊在长荡湖,坚持走“养蟹-餐饮-营销”的路子。目前她所经营的“蟹香楼”水上餐厅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获净利30多万元,除还清养殖所欠的债务,还成为长荡湖畔名副其实的水上餐饮女强人。 【数字链接】曾经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追求中的“长三角名城”——把历史和未来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是创业这根主线。“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今年至2009年每年新增私营企业8000户左右,新增个私注册资本100亿元左右。 就业惠民:让劳动者享受工作的快乐 【就业故事】清晨6点,倪华送出了林园村的第一袋牛奶。送牛奶是他的“季子家政服务部”的业务之一。除此之外,他每天要为两位困难独居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要到住户家去打扫卫生,还要承接租房业务。即便忙成这样,他的脚步依旧轻快。“服务部开了两年多,我还没有交过一分钱税费呢,如果没有再就业优惠政策,我的负担不会这么轻。”倪华,原常州天马集团公司职工,2004年失业,次年利用再就业优惠政策申请了一笔2万元的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在街道和社区的大力帮助下,创办“季子家政服务部”,如今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数字链接】从2002年开始,我市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的转变。截至去年底,全市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数累计达6.72万人,持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26万人,再就业率为63.3%,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2.15万人,再就业率达到69.8%。不久前召开的全市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市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今年至2009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5万人以上,城乡新增劳动力培训率达90%以上;援助3000名困难人员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 社保安民:解民后顾之忧 【社保故事】永红街道东巢村委92岁的吴产珍老太太每月20日总是起得比平常早,这是拿养老金的日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国有纺织企业因效益下滑出现拖欠工资现象,甚至破产倒闭。当时,国棉二厂也开始走下坡路,吴产珍每到领工资时总觉得忐忑不安,拖两天就夜不能寐。1998年,我市养老金开始实行社会化发放,每月20日只需到附近银行领取,吴产珍多年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更让老太太欣喜的是,养老金逐年增长,近3年来更是大幅度提高,已经由40多年前的每月3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958.6元,而且因吴产珍年龄超过80岁,每个月还额外多加50元。吴老太太的孙女不久前从单位下岗,因为参加了失业保险,不仅每月可领取410元失业金,还可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免费就业培训。 【数字链接】小康不小康,重点看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从今年起至2009年将实现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总体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基本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面100%。一张多层次、富有活力的保障网正覆盖常州城乡! 扶贫帮困利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扶贫帮困故事】去年3月,“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开展以来,一个又一个扶贫帮困感人故事在龙城大地传唱。市发改委集中三年的帮扶资金200万元,帮助溧阳上兴镇7个经济薄弱村新建60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其租金每年可为每个村创造5万元的集体收入。市人事局在帮助溧阳上沛镇祠堂村13户贫困户养鸡过程中,不仅主动联系出资购买优良种鸡和饲料,义务培训指导,还帮助承担鸡蛋和肉鸡的销售,使贫困户去年增加净收入2.6万元。市农林局结合金坛市建昌镇实际,组织实施了稻鸭共作扶贫项目,惠及农户32户,户均增收3567元。 【数字链接】近年来,我市通过创新运作模式、捐赠形式、劝募方式、救助样式,常州慈善金总额从1189万元猛增至10亿元,跃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被专家誉为“慈善常州模式”。目前我市已动用慈善资金4000多万元救助2万多人,对5280户特困家庭实施大病医疗救助,赢得广泛赞誉。通过深入推进茅山老区“结对帮扶”工程和“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125个单位“牵手”老区179个行政村、3.79万名党员“结亲”11406个贫困户,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扶持建设项目225个,1.1万余户困难群众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