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机关部门和机关干部在“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活动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各部门在服务企业、支持企业上做到“动真情、出真招、要真做、求真效”,帮助企业坚定信心、渡过难关,经单位自荐,基层、企业投票推荐,察访中心核查,我市在各部委办局、直属单位中选树了“5个机关部门、5个处级领导、5个中层干部和5个科员”作为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报从今日起连续刊发他们的典型事迹。希望全市机关干部以他们为榜样,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在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上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社保中心上门服务,不仅帮企业解决了难题,还使我们对社保政策、具体业务经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忙发展。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大会精神,市劳动保障部门推出了“服务企业用工”二十条举措,常州溢达服装有限公司成为这次为企业发展送服务的受益单位。 无事不扰,有事上门 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企业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市劳动保障部门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兴,常州才能兴;企业难,常州也就难。当前一切工作的重点都要围绕企业发展。为此,市劳动保障部门创新服务理念,简化办事程序,围绕高效用工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控制用工风险,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市劳动保障局各部门针对“服务企业用工”二十条承诺制订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共提出了95条落实措施。各辖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也纷纷制订了用工服务措施,落实责任,重点突破。 他们建立面向企业的走访和联系制度,针对企业用工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事上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劳动保障窗口专设的用工服务预约受理点,公布预约服务电话86900636,为企业提供预约服务;积极提供上门服务,遇到难题,就业、社保、劳动关系条线共商会诊;新增五条“12333”人工咨询线路,为参保企业和职工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对企业反映的热点问题,做到“有说法、有做法”,条条落实,件件整改;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服务回访制度。 开辟“绿色通道” 劳动保障部门为给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主动开辟“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办事周期。市社保中心将新办医保卡办理时间由原来的2个月缩短为半个月,重制卡由原4个月缩短为3周。农民工退保由2个月缩短为3天。 前不久,我市某企业发生一起事故,几位工人受伤送往医院救治,其中一人为全身深度灼伤,医疗费用高达数十万元,生产资金周转本来困难的企业不堪重负。按照正常程序,工伤医疗费用结付必须先经工伤认定、工伤医疗终结、评定伤残等级后才能进行,最快也要3个月。在了解到该困难企业的情况后,市医保中心急企业所急,特事特办,在确认了该企业的工伤保险参保和工伤认定情况后,给予先期结付部分医疗费用,目前已从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47万余元,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劳动保障部门还对特困企业社保欠费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合理制定清欠计划,签订还款承诺,分期支付欠费,缓解资金压力。市社保中心已与35户欠费特困企业签订了372万元的还款承诺书,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少失业起了保障作用。 输送紧缺人才 围绕我市五大重点产业,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整合培训资源,通过推行校企联合培训、专场招聘、依托职教培训基地对口培训等多种措施,加快各类企业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训、储备和引进。常州技师学院举行校内双向招聘,为201家企业输送1276名技能人才;举办专项技能速成培训,与常州商隆产业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缝纫工培训;与市总工会共同举办车工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还根据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及时举办 “机械电子类企业招聘洽谈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星级企业校园招聘会”、“残疾人就业”等专场招聘。推出“2008年公益性招聘月”系列活动,先后举办5场招聘会。针对纺织、服装、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紧缺,他们还集中举办外来民工专场招聘,为用人单位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还组织企业参加异地劳动力交流洽谈会,为老三集团、欧美电子、江苏农用激素、天合光能等多家企业引进外来技能工人500多名。 开展企业用工服务活动以来,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已为1.7万个单位组织27万人次用工对接。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输送了4000多名紧缺技能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了4.8万名技能人才,及时满足企业各类用工需求。 降低用工成本 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各类企业生产任务忙闲不均以及无法用标准工时衡量的特点,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不同方式,在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利的同时也确保了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今年他们已及时审批了25家交通、建筑等行业用人单位申报的弹性工作制申请。 劳动保障部门还降低安全生产企业工伤保险缴费率,对安全生产抓得好,工伤事故发生少的企业,工伤保险缴费率最多可降低50%,鼓励企业重视安全生产。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分离征缴,对使用农民工多、流动率高的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单位和职工养老保险费分离征缴,缓解企业因农民工本人不愿参保带来的招工难、职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优先推进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降低企业工伤赔付风险。大力推进农民工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民工公寓、食堂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投入,减轻企业的后勤服务负担。积极推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目前已为2万多名退休人员办理了社会化管理手续,由医保基金全额支付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大病救助费用,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化解劳资纠纷 为了帮助企业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用工联络员制度,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用工争议调解机制,及时上门协助企业化解群体性劳资纠纷,对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采取调解先行、多调少裁、能调不裁的办案模式,妥善处理了一系列疑难案件。 某企业一驾驶员,卸货时受伤导致腰部骨折伤残,要求落实伤残待遇。按常规要走工伤认定、申报程序,由于他受伤时没有当场证人,举证难,周期长。且他与企业还没签劳动合同,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其家属天天“坐镇”企业要求赔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获悉这件事后,市劳动保障部门非常重视,劳动仲裁处与医保处的同志主动协调,促成了当事人与企业负责人达成协议,由企业支付工伤赔偿合计人民币15.5万元,妥善解决了这一纠纷。 今年以来,劳动保障部门坚持防范为主,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发布集体合同格式文本,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和谐劳资关系指导工作,主动化解劳资纠纷,收到明显成效。全市开展劳动合同专场培训5万人次,出动230人次上门协调劳资纠纷、指导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分配制度达100多次;审查集体合同3757份;用人单位主动申领《2008新版劳动合同书》近40万本,劳动合同书面报告累计85万人次,劳动合同调查签订率达97%;全市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数同比下降45%;劳动仲裁、劳动工资等部门先后成功调解了1125家企业工伤、工资、社保待遇等棘手纠纷及疑难信访案件,及时化解了多场可能一触即发的劳资危机,既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又保证了职工的合法利益。 快评:打开空间 如此逼仄的发展环境,令众多中小企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尽管说,“把市场的归于市场”,如今的经济形势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的确可以改变经济规律赖以发生作用的条件;或者,以人为干预的方式,减轻规律之作用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当前,各国政府正一道想方设法降低此番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我们所能尽的最大努力,正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做的,积极地与上级机关、上级政府作有效沟通,为企业和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争取并打开政策环境和政治空间。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是庸人的哲学;一切依赖上级甚至中央政府的决策,是懒人的思维。如果我们能以更大的勇气去开拓、去创新、去打开更大的空间,一定能在这个冬天为企业吸收更多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