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7日的《产城融合进行时》当中,我们感受了新北区产业发展的“高新”样板。那么在过去的23年里,新北区在城市建设这张考卷上,又交出了怎样的答案呢? 23年,对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常州来说是短暂的;然而,对于新北区来讲,它用23年,完成了从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到现代新城的华丽转身。如今,当我们提到新北区的时候,第一时间涌进脑海的,有奥体中心、万达广场这些现代城市元素,更有薛家镇、孟河镇这样一批“接地气”的江南名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新北区这座现代新城的蜕变。 市民老阚喜欢摄影,尤其偏爱拍建筑。早些年,他拿得出手的作品,是老城区繁华的商业大楼和造型灵动的大桥。从2000年开始,他的活动范围逐渐向北移,而他的得意之作,已经不知不觉换成了清一色的“新北制造”:“新北区日新月异,特别是常州北站、创意园、现代传媒中心,都比较经典的、比较漂亮的。” 从空中看,连接老城区和新北区的通江路和晋陵路,就像一根树枝,一边向北抽条延伸,一边串联起万达、月星环球港等城市综合体。而错落在枝条之间的奥体中心、大剧院以及正在建设的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则像枝条间姿态各异的花朵,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丰富着居民的生活。 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新北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薛家镇的天宇购物中心,是新北造城延伸线上,新建的商业综合体之一。那这个中心建成之后啊,最高兴的,要数周边的居民了。 老薛家人顾亚珍说:“我们以前就一条薛冶路到常州的百货商店去买东西,大概路上要花40分钟,自行车的话要1个小时,挺不方便的。现在方便多了,想要什么,出来就能买到。” 坐落于薛家镇中心的这家购物广场,是镇上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咖啡馆、电影院、再加上连锁商场,如今镇上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城市生活。 薛家镇居民叶丁虎感慨:“我作为一个‘老薛家人’,出去几年正好赶上薛家拆迁安置的那几年,我当时的感受就是,我来到了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但是我找不到路了,这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薛家镇居民季女士也说:“原先我可能会觉得薛家这边感觉可能会荒一点,因为是在城郊这边,现在感觉这里就像另外一个小城市一样。” “小镇”变“城市”,正是新北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真实写照。在完善城镇功能的同时,薛家镇还着力打造了薛家工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新北区薛家镇镇长周华军介绍:“产业园区和生活区可以说是无缝对接,比如说扬子江是我们产业园最大的企业,这个企业到我中心公园的距离大概只有2公里。我们其他的一些企业也分布在我们整个薛家生活区的周边,所以说薛家的生活区,是和整个产业真正形成这么一个产城一体化的融合。” 根据全市“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新北区按照“西接空港、北沿长江、两带一城、轴向推进”的建设方针,形成了“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 一城指的是北部新城。 三区分别是以化工新材料和大型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滨江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以新能源车辆、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黄河路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以现代农业和都市生态产业特色为示范的齐梁生态休闲片区。 同时,新北区还将形成包括通江中央商务城、环球恐龙创意城和新龙生命科学园等在内的十大功能板块。 常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季小立认为:“对有效率的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有三个要求:一个是增加密度,第二个是减少分割,第三是缩短距离,在这方面,新北区在城市建设上来看进行了一定的呼应。通过现在产城融合的建设,它实际上补了过去‘惠民生’的短板,包括城乡居民都能够就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并且促进了消费。” 在宜居宜业的城市里,生活于此的百姓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下午4点半,顺泰融资租赁公司的负责人陆文卫仍在拜访客户的路上。去年,陆文卫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来到常州,创立了常州首家融资租赁公司,今年,这家公司已经在新三板挂牌。 顺泰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卫告诉记者:“我觉得常州的租赁市场是一片空白,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发挥我的作用和才能。借着新三板上市的机会,我们的抱负非常大,不是成倍的增长,而是翻倍式的增长,我肯定是在常州干到退休了。” 常州同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成立15年来在银行从没有一分贷款,却和陆文卫签订了2个亿的合作意向。这背后,正是看中了金融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力。常州同和纺机公司财务总监李伟国介绍:“金融服务在新模式下有两种,一种是银企合作,还有一种就是新形势下融资租赁模式和企业的合作。用户说,租赁公司比较短平快。这样的话,在融资成本方面我们有优势,用户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 金融功能的提升,是新北区在产城融合进程中补上的重要一课。如今,新北区已经成为全市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去年成立的小微金融服务中心,集聚了包括证券、咨询和融资租赁等在内的30多家金融和类金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常州小微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顾正义表示:“就是想给企业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边是大机构的产品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一边是企业有需求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机构来对接。这样通过我们的集聚,给企业和机构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走国际化道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做差异化定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常州新北区从最初的5.63平方公里地域面积,扩大到了如今的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也即将突破70万大关。 2014年,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位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济综合排名第三名,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各类开发区第二名, 国家驰名商标数量位居全省各类开发区第一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件,科技立项数位居全省第一名, 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位居全省各类开发区第二名 常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季小立认为:“新北区实际上框架已经拉开,但是它集约化的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产城融合最终是要走向产业的高端和城市的转型,它要能够吸引一些高端人才。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产生“缄默的知识”,它要想办法能够通过网络形式、通过开放发展的形式,引进甚至是虚拟引进高端人才。” 朝着“更高、更新”的目标,一座崭新的现代之城、融合之城正在崛起。 新北区委书记吴晓东介绍:“ 产城融合的‘城’,就是要以城为载体,秉承‘国际、生态、低碳、智慧’等理念,来构建生态化的宜居环境、国际化的城市功能,以及一体化的美丽城乡。我们围绕通江路两侧来建设商住都市国际混合区,围绕新龙国际商务城,来加快发展市级商贸、商务副中心,围绕空港产业园和滨江片区,来建设产业带动型的新城镇;围绕小黄山,来建设休闲旅游带动型的新城镇。 ”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一座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同时颇具“国际范儿”的新城出现在常州的北部。然而,城市的建设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有所保留”。明天的《产城融合进行时》,我们就来看看,新北区“有所保留”的特色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