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经两次区划调整后,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地域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目前下辖6镇3街道,常住人口近70万人。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之北,北依长江,南枕沪宁铁路,东与江阴市、西与丹阳市和扬中市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区内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和可直航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常州机场,京沪高铁、沪宁高速、常泰高速、S338、S122,新藻江河、德胜河、新孟河等内河连通长江和京杭运河,构成了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对外交通网,区位条件优越。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亿元,同比增长2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0.2%,占全市份额达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同比增长25.76%;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完成2150亿元、2110亿元、1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6%、25.47%、17.41%。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2.5:73.7:23.8发展成为2011年的1.8:66.2:32,在全省开发区中的综合排名列第3位。2011年,全区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3家。天合光能公司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破百亿元企业,年销售收入居全省光伏行业第一。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恐龙园年营业收入居全省主题公园业界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2%,占GDP比重2011年较2007年提高8.2个百分点。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累计完成农业总产值52.9亿元。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根本,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化推进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集中带和专题园区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2011年四大专题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51%;光伏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家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的创新型(光伏)产业集群建设试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全区高企数量达221家。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80名,其中33人获评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建立科技经费扶持初创期科技企业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成功发行企业债,成立鸿泰科技小贷公司,集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和专业中介等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开放开发成果丰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立区之本,整合招商资源,推行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央企、民企、外资重大项目。新引进亚什兰化学、阿克苏诺贝尔功能涂料、正大新材料、城辉光电等1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常州首家外资银行菲律宾首都银行以及普洛斯、嘉民等国际知名物流公司落户我区。2011年,全区实际到账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增长24%;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3.5亿美元,增长12%。到账外资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年外贸进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3.24亿美元,增长27%。
  ——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实现城乡规划深度全覆盖,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一城三区”城市空间总体布局逐渐明晰,北部新城建设全面拉开。新龙国际商务城、新龙国家森林公园等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场站及配套工程建成投运,新北万达广场隆重开业,通江大道地下通道顺利落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完成了黄河路、汉江路等14条城市主要道路“白改黑”和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全年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增加城市绿地41.6万平方米,三个小康水质断面稳定达标,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力推进滨江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步伐。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面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构建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体系,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2.8%。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全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齐头并进,罗溪小学、前桥、小塘幼儿园等相继建成,春江医院、新桥卫生院全面竣工,区老年大学建成运行。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处方均价同比下降10.8%。建成10个全民健身示范点和10支百人特色团队。
  ——社会环境安定和谐。积极推行“1+4”访调联动机制,实施预警排查、信息互通、会商会办和考核点评制度,有效整合信访、调解资源,着力探索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在三个街道先行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户籍管理一元化、社会服务一体化、长效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法治新北”建设,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法制环境规范、公正、透明。突出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全力实施平安护民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成老小区的“三防”改造提升,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
  ——愿景展望。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国内一流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生态宜人的国际化新城区和富裕文明的协调发展示范区四大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能高则高、能快则快的工作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坚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全力做好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城市建设的谋划者、和谐社会的营造者。做到两个确保——确保在全省开发区中的位次进一步巩固,确保对全市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突出产业培育——做强支柱产业,壮大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个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新城区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建设“一城”——70平方公里的新龙国际商务城,“三区”——滨江产业区、黄河路产业区和孟西统筹发展区,力争早日将高新区建成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地理位置】常州市新北区地处常州市北部,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扬中市、丹阳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区,境内地势平坦。 
【行政区划】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9年始,行政级别为副厅级。1995年6月,常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共常州市新区工作委员会、常州市人民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共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2002年4月,常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原新区的基础上建立新北区,区域总面积扩大至439.16平方公里。2008年,全区辖春江、孟河、新桥、薛家、罗溪、西夏墅六镇和河海、三井、龙虎塘三街道,共有122个行政村和32个社区居委会。 
【地质、地貌】本区大地构造属于江阴-溧阳复背斜、东台-溧阳地震带,基岩以上分布着140米~200米的第四纪冲积土层,属相对稳定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重要建筑按七度设防。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面坡度小于0.5%,地面青岛标高一般为3.61米~5.61米,区内水网遍布,河流纵横,最高洪水位标高3.63米,设防水位标高3.91米。 
【资源】全区耕地面积17667公顷,常年种植小麦、水稻、大豆和油菜等农作物;沿江圩滩面积680公顷,主要生长芦苇。全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位埋深在40米以内,单井出水量为每小时40吨以上。 
【人口、民族】2008年末,本区共有13.5万户,户籍人口43.6万人,流动人口21万人。2006~2008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6.26‰、年平均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1.28‰。总人口以汉族为主,由于婚嫁等原因,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侗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交通】本区位于常州市城北,北枕长江,南靠沪宁铁路。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与苏州、无锡、镇江连袂成片,距上海、南京不到2小时车程。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38省道、常澄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镇南铁路、常泰高速公路等穿区而过;拥有常州市全部长江岸线,具有建立深水良港的天然条件,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并已开通国际远洋运输航线;位于区内的常州机场已开通至国内20多个城市的航班;藻江河、德胜河、新孟河三条等级河道纵贯全区,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构成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对外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