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守苏浙皖边界,到脱颖为省际中心城市,仅仅5年间,曾被历史与现实冠以老区、边区、山区的溧阳,以蓄势逐鹿长三角的勃勃雄心,创造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后发现象”。伴随着连续三年入围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连续四年荣获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等殊荣,渐次出炉的一系列“认定”与“命名”,彰显了这座城市的个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无论从哪个层面解读,都能让人领悟到,今天的溧阳,已出色完成了“十五”的蓄势起跑! “所有的进步得益于科学发展” 回顾“十五”,溧阳市民有口皆碑: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数据的佐证最直观: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2亿元,年均增长17%;完成财政总收入21.2亿元,年均增长32%;城市化水平达47.4%,比“九五”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46元和5947元,年均分别增长15.9%、9.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4778元,比2000年底净增8756元;职工养老、工伤、医疗三大保险覆盖率在95%以上,新型农村全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6.5%…… “所有的进步得益于科学发展!”溧阳市委书记高清道出了切身体会。对于溧阳,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经济基础,要在强强争雄的长三角求得既快更好的发展并非易事。基于此,溧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谋划发展,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结合溧阳实际,他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定每年发展主题和工作抓手:2001年“两改”——企业改制、机构改革;2002年“两抓”——抓作风建设、抓项目建设;2003年“两名”——创城市名片、企业名牌产品;2004年“两升”——提升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综合竞争能力;2005年“两争”——争先抢位、争光添彩。可以看出,溧阳五年的发展,主题不断升华,工作务实推进。正因为遵循规律,找准薄弱环节,才赢得发展的重点突破。以工业为例,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亿元,销售收入340亿元,利税总额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1.8%和32.9%,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0家,新增私营企业667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强市的目标。 五年的致力蓄势,使溧阳很快跃上更高的发展平台,由此奠定了逐鹿长三角的厚实底气与资本。 错位竞争拉动经济大跨越 如果说一年两大工作抓手找准了发展突破口的话,那么,溧阳的“环境立市”战略则蕴含了错位竞争的玄机。市长韩立明说:“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溧阳的比较优势,这正是错位竞争的资本,环境立市就是全面提升比较优势,使生态家园、山水溧阳成为投资福地。” 基于此,溧阳市委、市政府首先给城市确立了独特的区域定位:打造长三角都市圈后花园,建设苏浙皖边界中心城市。5年来付诸实施320平方公里大旅游蓝图,“一湖两山”南北联动的大旅游开发格局初步显现,美丽的天目湖成为全国的一大旅游品牌。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与之相呼应的是,城市建设健步南移、东扩、西拓,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7.22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1.41倍,以此为中心的“三纵三横两环通”路网建设基本到位,5年投资30亿元的公路建设,实现了区域内20分钟上高速目标,高速公路与本市路网完美对接,凸现省际中心城市地位,使溧阳走出边界,有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环境立市战略与工业强市、开放活市战略联动推进,区位优势、生态家园如磁石般吸引着国内外客商。五年来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255家,实际利用外资4.74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200%和191%。外资的注入,催化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60.9亿元,工业投入167.8亿元,分别比“九五”净增177.1亿元、136.3亿元。 五年来,投资拉动一直是溧阳经济高位增长的最强引擎。持续较大规模的工业投入,使工业总量基本实现了两年翻番的好局面。 协调发展显彰综合实力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溧阳市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其用意就是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市委书记高清形象地说:“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起农村。统筹兼顾,理当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五年来,本着以工业化致富农民的理念,各镇(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快马加鞭,不仅承接着产业的梯度转移,而且有效转化了农村剩余劳力,园区经济如今正成为各镇(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仅埭头、绸缪、上兴、戴埠等镇工业集中区去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就达42.3亿元。 五年来,本着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理念,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供水、卫生、环保等公共设施投入,努力实现城镇功能互动共享。去年完成交通建设投入7.8亿元,实现了农村公路的全面升级,市镇公交班线通到部分行政村。此外有12个镇(区)被命名为省、市“新型示范小城镇”,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五年来,本着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理念,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生产格局加快形成,有效吸纳“三资”开发农业达16亿元,并通过了省生态农业县建设验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143只,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获“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5.2%。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今天的溧阳正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科学发展,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合理——由“九五”期末的14.8:49.7:35.5调整到8.8:55.8:35.4,出现了五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3%的好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蓄势,错位逐鹿,后发效应已现,魅力溧阳必将在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宏伟目标中续写更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