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常州 > 正文

富民强市创辉煌武进登高望远天地宽

作者: 来源:常州日报 日期:2011-11-09 人气: 标签:
  尽管回溯的历史只有短短5年,可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却仿佛恍若隔世。
  担负着常州加快实现“两个率先”重任的武进,在过去5年中完成了从一个“强县”到“强区”的转变。
  而今,车行武进大地,眼光所能触及之处,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数百个同时上演的“大会战”场面,就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十五’期间的不断积累,推动武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登上了新高度,也为武进的后续发展营造了广阔天地。”回眸过去的5年,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如是说。
  集约发展彰显综合实力
  凭借着经济总量“傲视群雄”的武进,在过去的5年中,虽历经行政区划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洗礼,经济列车依然高速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克难求进,五载春秋,风雨兼程,一张出色的答卷呈现在面前——
  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7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6倍,其中工业投入367.4亿元,年均增长45%;大投入促进了大发展,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7%,高出“九五”时期9.7个百分点;以人均达到GDP6000美元为标志,武进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高新区、农发区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和龙头作用进一步凸现,5年来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4亿美元,是前5年的2.3倍,新科集团成为全省首家自营出口超亿元的生产企业;2005年,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武进以90.601的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八位。
  裂变式的发展源自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抓指标到抓机制、抓投入、抓平台,武进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调整增长结构,以集约发展为主线,突出增长质量。武进明确,开发区投资密度不得低于200万/亩,镇工业园区不得低于100万/亩,2000万元以下项目一律进驻标准厂房,一批又一批的小印染、小化工被淘汰,精密机械、生物医药、高新电子、新材料等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登堂入室”;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以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雏形,2005年工业产销分别达到1303亿元和126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2%和25%,中天钢铁集团成为了常州首家产销双双超百亿的企业。
  5年的不辍攀登,让武进跃身更高的发展平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创优环境增强竞争能力
  “绿了,美了!”置身于武进新城区,一股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5年来,在1240平方公里的阳湖大地上,随着常州建设特大型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开,武进传统的小城镇建设,正在向城乡一体化的新城区建设转变。
  和旧城改造不同,武进的城市化建设如同在白纸上画图,能充分体现档次和效率。基于此,武进高水平编制完成了《武进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区概念性规划》、《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明确了发展定位,完成了中心城区主要街道设计,城建规划馆建成开放。在微观层面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飞速铺开: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了长虹路、延政路、武进大道、湖滨大道、淹城路、夏城路、青洋路等主要道路,实现了中心城区到镇通二级以上公路,镇与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到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公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5年内新扩建变电所40座,城乡输配电网络不断完善。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竣工投运,大运河南移、312国道改道、人防指挥中心等项目相继竣工;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镇级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武宜运河、入太河流疏浚工程基本完成,太湖地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了省级达标验收。
  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功能的主要依托,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提速”。菱港物流园区、南田购物公园、铜锣湾购物中心、湖塘纺织城……一批又一批“重量级”服务业项目在武进“出炉”,房地产、旅游、商贸流通、物流等各类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正成为推动武进实现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造就了武进吸纳外来优质资本的强势平台。过去5年,武进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九五”期间的1.7倍。
  民本意识提升“幸福指数”
  目标锁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挑大梁、全省“两个率先”中当先行,全国百强县(区)中抢前位,5年来,武进一路迅跑,但武进的决策者却更看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让群众在地区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实现小康的最基本环节。”
  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武进去年群众收入又迎来“满堂红”——城镇职工人均工资219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83元,五年间年均增长达到15.5%和8.6%;居民家底更为殷实,2005年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24700元,5年翻了一番多。
  在另一个层面上,失地农民保障、群众就业、农民致富和社会保障等,又都成为了过去5年中,武进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词——
  李振云,武进湖塘的一位失地农民,“没有了土地,但日子过得比以前更滋润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每年能从股份经济合作社中领到1000多元的分红,他自己在镇上的一家企业上班,年收入超过2万元。记者了解到,目前武进已有10万余像李振云这样的失地农民变成了“股民”,股本总额超过10亿元,政府将其全部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还为每个人免费进行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工作,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武进在加大农民免费培训力度的同时,陆续出台了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新办商贸服务型企业,并投资2500万元建设区劳动力交流中心,同时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仅去年就新增个体工商户7489户,新办私营企业2700多家,注册资本突破了200亿元。
  93万武进人口中,农民占大头,让农民在统筹发展中受益始终是决策者心中的头等大事。5年来,武进力推“品牌农业”,促进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并出台了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规模大、品牌响、加工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武进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实施一三产业联动,把农业的优势资源变为致富农民的财源,大力发展苗木、休闲旅游、精品果园等“农家乐”项目,真正富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5年来,武进社保体系不断完善,低保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达到了全覆盖,财政每年贴出2000余万元推进农村新型医疗保险,覆盖面超过了90%,受益人数达72.4万人,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去年全市慈善活动一开始,数位武进企业家齐刷刷地站出来,各捐款一千万,据不完全统计,武进慈善协会去年下拨慈善救助资金400余万元,为630户特困群众救急解难。
  登高而望远。新起点上的武进,必将在领跑小康路的征途中实现新的跨越!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