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年,78万溧阳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积累了后发资本。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8亿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3%,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22.9%。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5亿元,年均增长20%。溧阳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位由2007年的第47位上升到第40位。 综合实力显著跃升 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纳税销售收入1267.8亿元,是2007年的2.4倍,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从54家增加到121家,其中,申特钢铁、上上电缆、新时代控股、金峰水泥等4家企业纳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华朋集团等7家企业纳税超亿元。累计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8个,完成工业投入764.4亿元。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375.7亿元,实现劳务收入116.5亿元,均为2007年的2.8倍。实现“鲁班奖”和“国优工程”零的突破,被命名为江苏省“建筑强市”。累计吸引“三资”43.9亿元投入农业开发,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达52.8万亩、高标准农田达40万亩。水稻单产实现“六连增”。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66只,居全省前列。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溧阳(三黄)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被列入全省农业现代化工程试点市。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75.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4亿元,年均各增长18.3%。累计投入旅游开发50亿元,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4亿元。“三区同创”全面推进,天目湖跻身国家旅游度假区试点行列,御水温泉建成国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创造了全国“溧阳模式”,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华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休闲城市”,天目湖镇被授予“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政府机构由34个精简到25个,乡镇行政事业机构有效整合。园区体制全面创新,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新格局,建立区镇共建新机制。经济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三年翻番”,综合实力在省级开发区的排位由第33位上升到第24位。“固基强村”三年行动计划有力实施,全市行政村由288个优化合并到175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发展,累计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8家。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天目湖镇被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天目湖镇、南渡镇被列为常州“中心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美国波士顿锂电池、德国朗盛、瑞典阿法拉伐、台湾钢锐等一批优质外资企业落户。2011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成功举办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天目湖中欧经济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圆满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与美国联合市、荷兰莱瓦顿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8.7亿元,年均增长32.2%,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幅9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18%。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464件,引进海外人才218名、领军型创业项目45个。拥有“两站三中心”40家。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天目湖机电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孵化器和省小企业创业基地,正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民累计新增私营企业2980家,个体工商户12952户,新增注册资本276.8亿元。要素保障扎实有力,共有65个项目列入常州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向上争取各级各类扶持资金23.3亿元。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城市“南拓西延”发展战略。建成区面积从19.9平方公里扩大到27.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城区拆迁20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104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286万平方米。完成东大街等26条道路、平陵街等15条背街小巷和文化新村等6个老小区的改造,完成西城等8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5亿元,新建、改建公路838.5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70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76公里,公路通达深度、密度、等级标准全省领先。宁杭铁路客运专线溧阳段、芜申运河溧阳先导段、常溧高速、104国道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快速推进。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公路建管养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完成沙河、大溪、前宋以及50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和燕山河整治工程,清淤河道506.5公里,清淤河塘4898个,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战胜了六十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新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10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城区污水主、支管网158公里,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网络。累计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11座,开工建设500千伏溧阳变,全市变电容量实现翻番。新增天然气用户3.6万户。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58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8.4%,燕山公园建成开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所有行政村达到“三清一绿”标准,城乡生活垃圾实现统筹处理。深入开展天目湖水源地保护、矿业整顿和化工整治三大行动,累计退耕还林还草3.6万亩、生态清淤105万方,关闭石灰企业、轧石企业、矿山宕口192家,关闭全部30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化工生产企业59家。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环保部工作考核,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6418元和13505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3.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6: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6606元,比2007年末翻了一番。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11年末控制在2.1%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100%,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累计发放居民基础养老金、尊老金1.93亿元。累计增加廉租房实物配租520套、租赁补贴800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5620万元,全面启动公租房建设。全市慈善基金规模达2.4亿元,累计发放救助金6000多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6万余人次,获得“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称号。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连冠”,埭头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连续8年成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达29.6亿元,完成市六中、后六中学新建、第二实验小学改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2011年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超全省计划2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从24所增加到57所,优质学校比例达80%以上。在全省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完成上黄、戴埠、别桥镇卫生院异地重建和天目湖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所有村卫生室达省级标准。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区)”。被命名为“省食品安全示范市”、“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中国长寿之乡”,荣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称号。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建成开放,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强市”。“蒋塘马灯”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目录,5个项目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被命名为“焦尾琴故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克难奋进同步现代化 今后五年,溧阳将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整体不滞后、局部当先行、特色更彰显”的总要求,深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城镇化和社会管理创新“六大建设”,开拓奋进,务实创新,着力打造经济发达、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溧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5%;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1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全面完成“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任务,全市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达4800亿元。 紧紧抓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全力推进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乘势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全面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带动、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8%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新城建设与旧城改建,突出城市风格塑造和功能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将溧阳打造成“山水特色、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到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0万人以上,城市化水平达65%。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所有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建立高效的自然生态和文明的社会生态体系,低碳、环保、节约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基本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增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林木覆盖率达30%,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完成上级考核目标。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培育引进一批高端教育、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建成人民医院新院、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新闻传媒大厦等重要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加快实现优质化、均等化。繁荣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能耗降幅、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