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招商动态 > 溧阳市招商 > 正文

溧阳中关村,科技“淘金”的新热土

作者:admin 来源:溧阳 日期:2013-06-30 人气: 标签:
2012年3月,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在溧阳成立,这是中关村在北京市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对于追寻高新技术创业梦想的人来说,这意味着溧阳又多了一个让他们梦想变为现实的沃土。
  上上、安靠等一批本土企业,依靠这一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叫板国际市场、争夺行业话语权,风光无限。一叶知秋,溧阳中关村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片“金土地”。
  
  发展电力民族工业,“能自食其力承担责任”
  “我们可以不被外国技术牵着鼻子走!”
  6月5日,上海市大面积停电的新闻引起了安靠集团副总经理陈晓鸣的关注,电视画面中,上海电力公司的发言人称,由于50万伏电缆是法国人的,所有的接头包括安装都是法国人的,只能等待法国专家到来。
  字字过耳,句句振聋,陈晓鸣眼前浮现的是当初安靠成功研发电缆连接件的场景。2007年,安靠成功研发500千伏电缆连接件,并和国产电缆配套完成试验,之后逐步在电力工程上大规模应用。
  此前,我国的电缆连接件一直是由国外产品垄断,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及时维修。“上海停电后的等待是被外国技术捆绑的表现。”陈晓鸣觉得,安靠应该在发展电力民族工业中自食其力,并且承担一份责任,“不被外国技术牵着鼻子走。”
  依靠技术的研发,安靠获得了不少突破,不仅作为唯一的行业企业参加了500千伏电力电缆及附件国家标准编写,也是唯一参加国家电网公司“高压电缆生产运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电网外企业。
  如今,安靠又在做新的尝试,在企业园区开辟一条隧道,安装220千伏和500千伏的超高压电缆系统,用于隧道电缆的研究试验。陈晓鸣说:“希望对模拟电缆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相应研究,确保电缆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
  
  中关村有了“溧阳模型”,今年目标是引进人才和企业
  中关村科技局局长陆慧琦这样说——让人才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让项目有资金和场所的扶持
  提起中关村,能联想到的关键词是北京、高科技、自主创新,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去年3月,中关村在北京市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落户溧阳,从此“中关村”里也有了“溧阳模型”。园区制定了一份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行动计划,高端装备及通用航空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等5大产业是园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今年是该行动计划的起始年,园区的主要目标是人才和企业的引进。
  为了能留住企业和人才,今年2月,中关村科技局正式挂牌运作,这是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整合创立的专门窗口。科技局的作用,就是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求的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对接,并与组织、人事、科技部门沟通。
  对于高端人才,园区尽量保证其顺利落户,让所有选择园区的人才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溧阳近几年的发展,在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即将开通的高铁也缩短了城市区域间的距离,方便我们和南京、上海的专家进行理论、技术的交流和指导。”
  这样做不是为了研发而研发,是立足于企业和产业之间,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助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研发力。今年仍是以扶持中小型项目为主,其中包括资金和场所。
  
  走出老东家,寻找自己的“老板梦”
  科技创新,给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徐爱平身边的这台仪器,可将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动化设备的实时运行信息采撷到远程监控和保障中心。
  人物一:徐爱平
  常州安控电器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常州安控电气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5年,徐爱平离开供电部门下属的电器生产厂,创办了常州安控电器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徐爱平说,当时就是抱着做自己的主人的想法创业的。创业初期,从企业员工转变为个体经营户,组织架构、资金以及市场对于徐爱平来说还是一团朦胧的概念,只能带着传统的低配压系统慢慢摸索。
  “2008年是我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徐爱平说,那次推销产品让他第一次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他口中的产品,是一个增安型高压笼型电机液体软起动器,他们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完成了电器起动设备的升级改造。然而国内这类产品的生产基地在襄樊,许多厂家是用惯襄樊产的传统型产品,如何让这些厂家接受自己的初出茅庐的产品,这让徐爱平想破了头。“我的价格比他们要贵,但我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于是乎,他打破常规,不仅让用户免费试用一年,还另付20万元保证金,保证自己的产品不会损坏厂家的机器。由于技术及性能过硬,并且替代进口产品,很快得到了此类厂家的青睐。
  这一次,徐爱平收获了一个市场平台,他也越发看重科技的力量,着手将工业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2010年,和江苏大学的产学研对接交流会,让徐爱平的企业有了新突破。
  “学校刚研究出的项目,没想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应用了。”他说,对接后的第二天,该校教授到他企业考察后,惊讶地表示,安控拥有的创新技术已经超过很多大规模的企业,走在了这个产业的尖端。同年年底,江苏大学的物联网技术产学研基地就落户安控。
  如今的安控已经将物联网运用到工业自动化的控制中,就在去年8月,集中创新研发的平台安控电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个公司以老厂为试验平台,与更多大学的优势研究项目联合,紧抓科技发展的主线,向着市场化、规模化应用进军。
  “是科技创新给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徐爱平给自己,也给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这样的总结。
  
  原总工王松明给上上员工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了梦想
  凌国桢手中的东西,就是王松明生前最重视的壳内绝缘材料——连硫。
  人物二:凌国桢 上上电缆工程师
  凌国桢的梦想,是在原来的总工程师王松明的督促下一步步成为现实的。
  2005年,凌国桢大学毕业就进入上上电缆工作,他很幸运,被分到了王松明的项目组。原本只想平平淡淡工作的凌国桢,在王松明的不断“敲打”下,迅速变得成熟,同时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目标和梦想。
  在上上电缆,王松明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靠不懈的努力,从一个高考落榜生成长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研制成功的。但遗憾的是,他在胃切除三分之二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工作,导致癌症复发,于2012年9月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0岁。
  回想起王松明对自己的影响,凌国桢感慨万分。“王总在工作中,不允许有半点模糊的东西,哪怕是文件中的一个词,也要追求精准。”有一次,凌国桢将一份文件交给王松明,因为一个词用得不够恰当,王松明让凌国桢换了好多次,每换一次就要查一次字典,他告诉凌国桢,你写的东西是要给客户看的,你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你懂了大家就都懂了。
  在凌国桢的眼里,王松明是一个规划性很强的人,他会将自己几年以后要做什么都规划得清清楚楚。耳濡目染,凌国桢现在也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未来,为实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要说王总对我们大家最大的影响,那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人必须要有梦想,才有努力的动力。”
  在上上的生产车间内,现在依然还有王松明的痕迹存在。凌国桢随手拿起一块叫做连硫的材料说,这是王松明生前最关注的产品之一,它是一种壳内绝缘材料,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