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对外投资 > 对外投资研究 > 正文

推进“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作者:admin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2-07-06 人气: 标签: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正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国际分工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广西社会科学院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研究岗位特聘专家杨亚非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在推进中国与东盟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积极推进面向东盟市场的“走出去”战略是该区域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打造西部经济强区的重要体现和必然选择。

   “走出去”势在必行

    杨亚非说,北部湾经济区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以开放开发为导向的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体系的构建,决定了要占据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有利地位,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进面向东盟市场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与东盟进行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这是该区域深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略。

    其次,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将该区域开放开发的目标设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使该区域能更好地发挥我国对东盟开放前沿和窗口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外开放不能仅停留在对外贸易的一般层面利用国际市场和世界资源,更要提升到在全球范围内的要素配置层面,通过对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世界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从一般的贸易进入到产业链的全程合作。

   “走出去”战略不仅是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输出,还包括带动技术、劳动力、产品、设备和服务等输出,这是谋求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产业合作,是实现开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北部湾经济区通过推进“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对东盟生产要素市场的占有份额,才能使该经济区在体现国家战略上具有高开放度和强辐射力,这是提升该经济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战略步骤。

   “走出去”也是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紧缺矛盾的重要手段。东盟国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很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凭借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和发展基础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直接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弥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战略资源的短缺,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发展的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走出去”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通过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北部湾经济区积极打造为国内强势企业提供走向东盟的服务平台,不仅是发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打造一批自身跨国公司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广西借助国内强势经济增强自身经济辐射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走出去”效应明显

    杨亚非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大力推进面向东盟市场的“走出去”战略,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可在我国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探索上大有作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一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负有连接我国与东盟大通道的枢杻地位和为双方全面经贸合作提供服务的使命。

    一是在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通过对外投资,逐步把产品价值链的工序和环节延伸扩展到上下游产业互补性较强的东盟国家,形成国际化经营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如重化工业体系、重大装备制造业、轻工制造与食品加工业等,可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建立以国内基地和北部湾经济区为中心的区域乃至全球生产体系。二是在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条件和服务平台,整合国内资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提供金融、投资、保险、物流、技术、咨询、信息、劳务等专业化服务等。三是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示范区)的建立和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可通过对接东部先进生产力及将自身资源型产业向东盟进行输出的契机,通过在东盟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的方式,聚集优势产业,把生产的原料供应、产品的加工组装、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以及产品设计开发等工序和环节延伸扩展到东盟市场,深化与东盟国家在生产全过程中的合作。由此,北部湾经济区利用“走出去”途径可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布局创造新机遇。

    ——可在建立海外资源开发基地的探索上大有作为。北部湾经济区背靠广西和大西南腹地,实施国家的“走出去”战略虽然在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离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以往一些企业在境外业务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今后北部湾经济区推进我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例如,2007年由国家批准建立的广西·印尼沃诺吉利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印尼设立的惟一国家级合作区,该合作区充分利用印尼的资源条件,发展以木薯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并延伸生物制药、建材、饲料、纸制品等上下游产业链,以促进中国与印尼在相关产业的合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共有30多家企事业单位赴境外开展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投资对象国主要集中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等东南亚国家,投资方向主要为木薯、甘蔗、茶叶、蔬菜、剑麻的种植加工以及远洋捕鱼等。又如2009年以来,广西通过与境外资本在有色金属领域中的强强联合,利用在矿产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项,先后在柬埔寨、老挝和南非等地进行了开采,为今后企业大踏步“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广西“走出去”的企业主要为资源开发型行业,它为今后我国在海外建立国家紧缺性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基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鉴于此,北部湾经济区可先期在建立海外资源开发与加工基地上为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奠定基础条件。

    ——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上大有作为。东盟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建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北部湾经济区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预示着我们将与不同市场发育程度的国家进行生产全过程的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不仅要充分吸纳现代市场体系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具有对传统发展模式包容的对应机制,从而使我们的经济体制在不断适应国内外资源有效配置最大化上更趋完善,这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谋求企业在东盟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仅是该区域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重大战略之举。(记者 方慧玲)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