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对外投资 > 对外投资研究 > 正文

太平洋“出海”试水东南亚 券商“走出去”仍需练内功

作者:admin 来源:证券日报 日期:2012-07-11 人气: 标签:

  与其他券商首站选择香港不同,太平洋证券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地缘优势,把目光投向了不被人重视的老挝

  太平洋证券拟在老挝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的消息让市场再次聚焦“券商走出去”的进程。

  太平洋4日公告称,董事会通过决议,拟在老挝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开展各项证券业务。

  在这之前,内地券商走出去的第一站基本选择了香港,实际上,迄今能“走出去”的券商无论从综合实力还是业务能力,都属于业内佼佼者。但这条跨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业务单一,与母公司“两张皮”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多数券商。尽管如此,各家券商仍在积极探索,因为“出海”是迈向国际一流券商的必经之路。

  就近“合资”

  与其他券商首站选择香港不同,太平洋证券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地缘优势,把目光投向了不被人重视的老挝。

  太平洋4日公告称,董事会通过决议,拟在老挝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开展各项证券业务。

  其设立方式为:太平洋以自有资金不超过人民币3500万元,采取新设,参股方式,与老挝合作方在老挝设立合资证券公司;老挝合作方为老挝农业发展银行,老挝信息产业公司,合资公司拟注册地址在老挝万象市。合资公司拟开展所有老挝法律许可的证券公司相关业务。目前,以上方案正在监管部门进行审核。

  资料显示,老挝证券交易所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业,初始阶段仅提供老挝电力公司和老挝外贸银行两家国有企业股票,总市值近20亿美元。如此番合资成功,太平洋证券或成为老挝第一家合资券商。而在这之前,中资券商走出去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由境内总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结构。

  中资券商在香港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05-2006年之前,內地尚未放开中资券商香港试点,那几年处于培育阶段;2006年,中国证监会批准试点,随后的五、六年间,中资券商增加了20多家,发展速度非常快。中资券商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国际化。战略上来说,中资券商利用香港作为跳板,走向全球,实现国际化。

  目前在香港的中资券商可以分为两大类:券商系和银行系。在券商系中,一类是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这样的大型券商;另一种是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它们都较早在香港拥有券商子公司,申万香港还是上市券商;第三类是近年来刚刚“走出去”的国信证券和国元证券等。此外,银行系券商如中银国际、建银国际、工银国际、交银国际和农银国际等也在香港开展了广泛的证券业务。

  国内券商中,最早开始国际化进程的是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

  中信证券是近年来在国际化方面投入资源最多的之一。前几年试图并购欧美的证券机构如贝尔斯登一直未取得满意的进展,现在它又试图效仿中金公司自建机构。有合资背景的中金公司可能是中国距离国际化最近的一家券商。由于早年做中国大型国企境外上市的需要,中金公司很早就建立了覆盖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的分子公司网络。近年来在境外市场的非中国公司IPO项目中也屡有斩获。此外,中金公司在香港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初具规模。

  这两家券商都是凭借母公司在境内的资源和网络,以投行大型项目为专长,其所服务的客户定位为大型机构,并在中国香港之外布设了若干网点,拥有多种类型的全球合作伙伴。

  另外,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性给中资券商提供了巨大机会。目前,证监会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境外公司到境内发行股票和人民币债券的有关办法和规则,明确由境内证券公司从事保荐和承销业务;增加QFII、RQFII和QDII的额度,允许多种方式使用该额度,并简化审批,推出跨境双向挂牌的ETF产品;允许证券公司开展专项QDII经纪业务,以自有资金、专项理财基金或直投基金进行跨境投资,在CEPA框架内,积极支持跨境业务在两岸三地资本市场先行先试,为行业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

  一般来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只是中资券商“走出去”的第一步,部分券商继而通过收购本土券商、与外资券商合资等方式进一步积累,实现快速发展。中资券商的背景和香港本地券商不太一樣,主要依托于內地规模较大的母公司,客戶群体也主要来自內地。

  但是,相对于成熟的国际市场,中资券商在资本实力、产品范围以及创新能力上较外资投行差距明显。并且在自身管理和业务模式方面,也存在境内境外各干各的,子公司无法和母公司的业务形成合力与协同效应的问题。

  对于在港中资券商的情况,去年在深圳证监局举行的跨境业务座谈时,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的概括非常到位,他说:“总体上讲,它们挣了点钱,有了点雏型,有了点影响,以前不会做的业务,现在可以做了。但问题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各管各的,属于两张皮。”

  去年,在港中资券商亏损过半,实现盈利的仅有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申银万国(香港)、招商(香港)等几家进入较早者及多元发展者。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券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应从顶层管理和整体运营上对国际化进行进行设计。境外业务发展的瓶颈实际上就受制于母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所以,“走出去”的市场选择和方式选择应当是多样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券商的国际化途径应该是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准确市场。

  业务单一同质化严重

  虽然绝大多数中资券商已取得香港证监会的全业务牌照,但很多中资券商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后进入香港的大部分中资券商在业务开拓上,更是缺乏自己的特色,同质化严重。由于经纪业务门槛较低,最近几年内地证券公司进入香港普遍是用“经纪业务开道”,而且开发客户的重心放在内地。先从内地A股客户中挖掘潜在的港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香港缺乏网点或网点少的不足,中资券商们普遍选择了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研究服务上,则普遍放在熟悉的中资股上。银行系券商则普遍选择主攻投行业务,依托内地母公司强大的客户优势,大力发掘有上市需求的内地企业,为其提供上市融资及配售服务。随着这样做的中资券商越来越多,业绩增长难以为继,“佣金战”也随之而来。目前,券商对于内地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甚至出现了一些超低佣金套餐。而业务体系不健全、过度依赖某一项业务让香港中资券商的风险抵抗力差。一位中资券商香港公司的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在港中资券商业务集中于经纪方面,因此总体水平还无法与在港其他背景的券商相比,就拿经纪业务来说,中资券商最大的优势是内地客户背景,但他们来香港投资的比重偏低。联交所数据显示,去年香港市场交易中,中资只占9.9%,排第三,而欧美占了七成。

  业务模式亟待国际化

  受资本规模偏小、运营成本较高、协同效应不足等问题制约,中资券商开展跨境业务面临很多困难。

  去年在H股路演时,中信证券发现自身业务模式与国际通行的业务模式差别很大。中信证券与其他内地券商一样,以四张牌照(经纪、投行、资管、自营)为基础从事通道业务。

  后经反思和调整,中信证券根据收入性质及资本利用方式的不同,将产品及服务重新分成传统中介型业务、资本中介型业务及资本回报型业务三类,最终才说服了海外投资人。这表明,在券商国际化发展中,如果选择了海外上市这一手段,中资券商就必须按照一个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模式梳理自身的业务,否则走出去就成了空谈。尤其是象中信这类目光往往不仅在香港的大型实力券商。

  除了自身原因,国外市场也并不那么容易开拓。“中信证券要在美国设立机构,这一点我们坚决支持。但是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国外开展业务没有那么容易。”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今年举行的证券公司创新大会上说。郭树清知道,在美国市场要设立一个机构,光要满足各种监管条件就会花好几年。

  不过在之前公开的11项创新支持措施中,证监会明确将支持我国证券公司及其境外子公司、境内合资证券公司为中国企业跨境发行上市,并购重组提供有关中介服务,并会抓紧研究制定相关业务规定,形成有利于跨境业务发展的政策规则体系。

  还有一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券商国际化跨境监管。目前的情况是,中资券商的大量跨境业务一头在境外,另一头特别是利润中心却依然在境内。因此如何在日常业务中实现有效监管,非常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