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招商网-常州投资项目综合信息平台
English | 日本語 | RSS订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对外投资 > 对外投资研究 > 正文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及有关政策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2-06-20 人气: 标签: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含义和意义

  1.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含义

  近几年,中外企业和各方面都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包括商品出口和到境外投资两个层次。“走出去”还可有更广的含义,即走出去主动到境外获取各种资源,如到境外上市。为什么要讲“走出去”这个含义。因为“走出去”的本质是国际化,到境外融资,如H股上市,它意味企业不仅在商品层面,而且是要素方面的国际化、国际化水平要高、要和国际接轨,否则企业股份就卖不出去;境外上市和到境外投资逐渐出现相互结合动向,许多企业在境外投资都要利用当地的资金,境外上市是利用境外资金的办法,同时能提升知名度,更好地进行境外投资及向所在国出口,这是日本索尼等公司在美国挂牌上市的重要原因。

  2.“走出去”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更早的时候,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已有不少,中国企业已有不少境外投资,包括收购国外企业,1992年中国的华晨汽车就在纽约上市。

  为什么现在各方面日益关心“走出去”,并且国家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必然趋势。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成长只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获得成功。对企业而言,有四个因素影响最大:

  一是市场因素。“走出去”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促使中国企业日益重视国际市场。

  二是资源因素。“走出去”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获得发展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技术和资金,自然资源全球公布不均衡,全球资金和资本市场大于中国,国外不少甚至已经成熟的技术,中国企业还未很好掌握,因此“走出去”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新机会、新资源。

  三是中国企业的因素,中国已出现一批较有实力的企业,有可能“走出去”,外国也有不少企业愿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是政治法律因素。尽管WTO框架已为全球主要国家承认,但国家、地区的区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不会取消。一些国家、地区对进口有限制,但都鼓励引进投资。

  最重要的是,包括国际和中国一些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走出去”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实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明确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

  1.境外投资的情况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从统计数据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起步晚,近年发展较快。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近年开始较快增加。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33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5月,新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2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40.62%。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方面都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投资的地区和产业结构均相对集中:

  投资企业地区近一半在中国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和大洋洲以及欧洲,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占总投资额的80%。投资目的地选择与行业有关:资源依赖型行业倾向投资有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及某些发达国家,寻求技术、品牌及市场的企业则偏好发达国家,为发行红筹股重视在加勒比等特别地区投资。

  投资的产业偏重重要资源产业、消费品(含家电),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亦较多,生产性企业少。

  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外非贸易性企业中,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较少。境外投资主体过去主要是国有企业,现在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迅速,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投资规模小、效益相对较差。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只有100万美元左右,远远小于发达国家600多万美元、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450多万美元的水平。中国海外企业盈利户数较少,估计只有35%盈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重要动向,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早期投资以贸易批发和资源获取为主,现在面向当地市场的投资增加,特别是家用电子、电器、摩托车等组装型产业的投资增加较多,开始主要在东南亚投资,以后又开始在发达国家投资。

  从主要着眼于资源、市场变为同时着眼于技术、生产能力、品牌,不少企业投资或收购或与外国企业合作主要是为了技术和品牌。

  投资方式从早期主要是合资或建新厂、新企业、新据点为主,现在投资方式日益多样,收购股份、双方企业合并、换股和换资产。多种形式的购并日益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如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部分、上海汽车公司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大企业间的购并重组增加,规模大。如TCL和法国汤姆逊的电视机部门合并,组成电视机产能近2000万台的全球领先规模的企业。TCL、京东方、上海汽车境外购并规模都已在数亿美元以上。

  许多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化中型企业也开始境外投资,重要方式是与境外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一些企业的境外投资开始与资源、市场的全球布局相结合,如收购A国的技术和品牌,在中国生产、加工或进行部分加工,产品在中国或A国或第三国销售;和外国公司,如金融企业合作进行购并。

  2.境外上市

  中国公司一直注重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20世纪80年代初,中信公司就曾在日本发行债券。90年代初,中国沪深股市开市后,在境外发行股票就成了中国公司境外融资的重要手段。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重要情况如下:

  H股。即境内注册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部分同时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上市。

  红筹股。即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通过其控制的、在境外注册的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有的也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同时上市。截至2002年7月底,有67家H股公司、79余家红筹股公司,累计筹资分别逾185亿美元和412亿美元。

  中国企业非常重视境外上市,主要原因是:境外资本市场规模大;境外资本市场再融资条件较好;许多民营企业由于境内上市较难,重视境外上市。

  中国政府也支持条件合适的企业境外上市,因为有利于融资、在投资者的压力下强化管理改进、较好地提高知名度。

  境外上市费用相对较高,因此许多企业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境外上市融资战略。

  三、国家政策支持“走出去”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走出去”,过去的支持主要是支持出口,包括通过支持“引进来”提升本国企业实力,以后更是从多个方面支持“走出去”。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企业开始境外上市,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增加。

  “走出去”投资和境外上市都涉及资本项目的国际交易,中国还未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但是中国已出台不少政策鼓励“走出去”,仅今年中国就出台以下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2004年10月27日下发《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发改委和进出口行共同建立境外投资信贷支持机制,每年专门安排“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

  商务部2004年9月23日公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实行核准制,由商务部核准,非中央企业在某些国家(国别适时公布)的投资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

  国家发改委今年10月发布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简化了审批的程序和内容、下放权限,使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管理更为有序、高效。

  国家外管局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放松购汇管制、放开“走出去”企业试点、允许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等,这些措施都将使中国“走出去”战略落到实处。

  在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境外上市方面,政府继续实行鼓励中国企业境外上市。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实力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将更为有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本文网址: